如果一輩子只做一件事,你會選擇什么?
曾幾何時,過年的一塊酥糖,中秋的一塊月餅,對于童年的我們,是再幸福不過的事兒了。
40年的變遷,讓生活富足了。然而,那一塊酥糖,一塊月餅的味道,卻依然時常喚起小時候的記憶。
蘇州稻香村,坐落在蘇州觀前街東側,創(chuàng)始于清乾隆三十八年(公元1773年),至今已經不間斷經營了245年。相傳,當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訪至蘇州,對稻香村的蜜糕贊不絕口,令其進貢至京,并御賜了一塊“稻香村”金字招牌。
他們,一輩子只做一件事
在蘇州稻香村有一群人,被稱為“把作師傅”,他們一輩子只做一件事。
所謂“把作師傅”就是標桿、把關者,他們終生服務于稻香村,肩負稻香村糕點制作技藝的傳承。每代傳人一般不超過3人,至今已傳承六代。
稻香村糕點制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徐全生
1949年出生的徐全生,是稻香村糕點制作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,十幾歲時,頂替父親進入稻香村當學徒,這一做就是幾十年,從沒有離開過。
稻香村的蘇式月餅,是純手工的,講究時令,要用應時應季的食材,才能將本味發(fā)揮到極致,就連一個簡單的酥皮,卷起來必須要有18層。
為什么一定要18層?
用“把作師傅”的話來講:沒什么緣由,這就是規(guī)矩!今天少一層,明天就可能少兩層,不能開這個口子。
稻香村糕點制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徐紅生
稻香村糕點制作技藝傳承人對工藝、手法有一種執(zhí)著,甚至是苛刻。收徒亦是如此,重“藝”更要重“德”。“壓箱底兒”的絕活,不會輕易教授,你要有熱情,更要耐得住寂寞。
第六代傳承人艾滿回憶,師傅觀察了自己三年多,才開始真正教他。
稻香村糕點制作技藝第六代傳承人艾滿
不希望這個技藝在90后00后這兒斷了
2009年,稻香村蘇式月餅制作技藝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。在蘇州,稻香村成立了技藝傳承中心,每年投入上百萬資金,用于保護和傳承這項傳統(tǒng)技藝,設立父母養(yǎng)老基金、子女入學基金等,為非遺傳承者解決后顧之憂。
為了讓傳統(tǒng)技藝進一步升級,徐紅生,用了近一年的時間,做了近百次實驗,讓純手工的“云片糕”實現(xiàn)了機械化生產。艾滿,讓原本只能在蘇州本地才能嘗到的“鮮肉月餅”賣到了全國。
“90后”學徒步勝利
新一代學徒不僅僅是學習傳統(tǒng)手藝,還有對新設備、新工藝的探索,更重要是傳承老師傅們的匠人精神。
一個味道 一段記憶 一抹鄉(xiāng)愁
80年代,陳鋼年還在稻香村蘇州觀前街店當營業(yè)員。那時候,一個中秋節(jié)每天能賣五萬多塊月餅。
“當時我們營業(yè)員經常練兵,進行考核比賽、技術比賽。當時營業(yè)員要做到三個一:一個人要抓住三個客人,手里做一個,嘴上招呼一個,眼睛看著一個。”
80年代稻香村蘇州觀前街店的營業(yè)員陳鋼年
陳剛年說,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會,經常有一些年輕人,帶著紙條來店里大采購:“稻香村買酥糖、買月餅,采芝齋買西瓜子……”那是他們的父輩,解放后離開大陸去香港、去臺灣,心里卻放不下小時候的味道??墒悄隁q已高,便只好將鄉(xiāng)愁寄托在筆尖,讓子孫替自己帶回故鄉(xiāng)的滋味。
如今,蘇州稻香村已經有600余家門店遍布全國,在全球30多個國家的超市里也可找到來自中國的傳統(tǒng)糕點味道。
通過互聯(lián)網,消費者可以隨時隨地買到心心念念的味道。據(jù)稻香村電商部負責人周立源介紹,目前網絡銷售能占到30%左右,年輕人成為新消費形態(tài)下的主力軍。
未來,我們還想去做一些創(chuàng)新的東西,不光讓消費者體會到老味道,也想讓大家嘗到老字號的新味道,做一些能夠讓老字號引領潮流的事情。